11月6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陈国龙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指导“思政金课”和主题教育任务落实情况,并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校纪委委员、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陈述立,校纪委监督科科长刘钢参加调研,并对主题教育等工作进行了督查。马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科级干部、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参加座谈会。会议由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陈啸吟主持。
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玉才、党总支书记赵国付汇报了思政“金课”建设、学院近期工作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会人员就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思政“金课”、完善思政课课堂评价体系、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优势强化理论武装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陈国龙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政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理论宣传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学生的新要求,思政教育和思政课建设工作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提高思政课质量,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着力探索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边学边查边研边改,聚焦社会、学校和师生关注的思政教育问题,在全校学生中就如何提高思政课质量进行了广泛调研,对搜集的问题深入分析,提出了整改措施,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效。学生反映的有些问题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小事情”折射“大问题”,提高思政课质量必须从解决学生反映的一件件小事做起,把“小事”解决了,思政课的质量自然就会提升。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学院班子和全体思政课教师要继续关注,防止反弹,对于已经取得的经验要继续巩固提升,根据需要提炼推广。
陈国龙强调,思政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高校肩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须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学校党委行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要求,持续大力推进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和全体教职工也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为学校思政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国龙强调,思政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政教育永远在路上,提高思政课质量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提高思政课质量做到“八个相统一”,这为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不折不扣学习贯彻落实,努力把思政课打造成配方精良、包装精美、工艺精湛、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打造思政“金课”,教师是关键。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思政课教师标准更高。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数量与教育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采用灵活措施引进师资特别是高层次师资,另一方面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强与党校、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引智、借智和培养齐头并进,使思政课教师要求尽早符合教育部规定。学院班子要通过制度建设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上,广大思政课教师也要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希望广大思政课教师用“五个度”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是政治站位要有高度。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二是科学研究要有深度。要加强对思政课内容、教材教法和受教主体的研究,取长补短,以高质量的科研教研促进高质量思政课建设;三是内容把握要有准度。要熟悉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悟透上情,掌握下情,杜绝娱乐化和无原则地迎合学生,内容讲授体现精准性、严肃性;四是知识传授要有广度。“学高为师。”思政课教师既要掌握较多的人文社科知识,也要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更能够调动多种资源来为思政课服务,使学生在如沐春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和政治素养;五是教育教学要有温度。思政工作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感到很温暖的事情。思政课教师要心有大爱,用真心真情真爱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教育,使学生做到理论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
陈国龙强调,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全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大思政”理念,既要建设好“思政课程”,也要建设好“课程思政”,全校其他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画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同心圆。学校积极解决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解放思想,坚持“错位”发展,密切关注全国全省思政动态,立足校情、地情、学情,发挥优势,加强协同,探索建立特色鲜明的“大思政”之路,营建思政育人“大磁场”。